产品设计中的“效果”理论,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产品,可能因为它的“出色效果”而变的被人重视,或者被人“当作重要的产品和设计理论”,从而成为“经典”。

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产品,包括各种拿了大奖的产品,这样的产品和时尚偶尔是没关系的,会被称之为冷淡风,或者是简约设计等等诸如此类赞美的词语。

效果理论是多重的,包括产品本身的功效,消费者的预期,消费的满足感等。因为功效是最基本的要求,所以消费预期和消费满足感就是这些产品更偏重的地方,比如同样的耳机,为什么苹果耳机的效果就比其他耳机“更出众”,这就是因为它的效果总得分比较高。

其一、效果理论不是简单的成功反推或者唯单一特点而论。就像 Dyson 的产品其并不只是单一的设计好看,相反是它的功效也很独特和强大,那么在相互作用下,加上定价的区间问题,消费者的预期被拉的很高,而消费满足感又得以及时满足,这才塑造了产品本身的效果。

很多不具备或者不符合效果理论的产品,它未必是所有方面都不符合,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,失去了消费者的预期,无法满足消费者,又或者是定价和产品定位问题。同样的例子,我们来看在国内市场横行的卖标车,这种产品从一开始打造的就是消费满足感,而不是产品的合理设计和定价,这也是很多厂家想要做奢侈商品的根本原因,就是奢侈商品的消费满足感是“非常简单”的,奢侈商品的90%的消费群体是为了消费满足感而去的,并不考虑商品本身的功效。

其二、效果理论和产品价值没有正相关性。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看到效果很好的产品,往往都会给予它较高的期望和价格期望,特别是长期在低廉商品的环境里,我们就会更有意愿为好的商品付费,所以低廉商品越多的环境里,越容易产生付费较高的商品,而这些商品往往并不符合效果理论,他们只是满足了需要好商品的需求,但是距离真正的效果好商品可能仍然有差距。比如我们的消费环境里有很多的品牌商品,这些品牌商品是比低廉的杂牌商品从设计和功效性上都会好很多,但是这些品牌商品的溢价也往往高很多,甚至跟一线品牌商品同等价格,但是他们无论从设计,消费预期,还是消费者满足感上都无法真正做到。但是他们的销售环境很好。

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?因为我们的消费环境里充斥了太多“好一点就想卖你100块”的商品,这个商品数量不仅庞大,其背后的供应体系也很庞大,从实体的商品,生活用品,再到软件系统、APP 均存在类似的问题。

也希望我们能够真正为好的产品付费,而不是为“好1点”的商品付费,原因是这些“好1点”的商品都是可以做到真正好产品,但是他们的制作者,厂商,不思进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