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复做很多事情

已经习惯24小时在网,特别是手机带来的便捷,再加上现在 AI 的“泛滥”,最终很多人会逐步的“退”回到 AI 应用的使用者身份上,包括我自己,虽然也做了很多尝试,包括用 AI 来训练客服系统,但是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应用者。

可能很多人使用 AI 来生成图片,视频片段,以及最基础的文案,但是这些本质上还是工具化和信息化的过程,如何真的融入使用其实是一个难题,就像外卖应用是如何融入你的生活的。

没错是,是需求,然后把需求链接起来,就可以尝试把AI应用起来了。

EXP1 短视频创作者

大概会有这样一个流程:选题、定义主题和方向、文案脚本、拍摄、成片剪辑、上架发布、反馈和回复。

完全就可以实现AI自动化+人工干预的方式来优化自己的创作过程。至于要选择什么样的AI工具流,就看自己的偏好和是否满足需求了。

EXP2 程序开发者

以全栈开发为例,大概的流程是:
需求设计、结构设计、页面UI设计、数据设计、编码、调试、测试、测试发布、发布上线、反馈优化

在步骤里去寻求合适的AI工具,然后进行调试和适配自己的工作习惯和节奏,最主要是工作节奏必须要调整去适应AI带来的变化。我接触的很多开发者大多数都是偏向于编码到发布这个阶段的AI工具,例如 cursor ,github copilot,Warp,但是在工作流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AI来替代的,比如数据结构的设计复制,项目初始化,项目信息的维护,以及开源库的集成,比如以 copilot 为主要工具,可以把这些工作都进行自动化。

EXP3 学习/普通使用

我们其实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医院,你去到医院并不会全部科室走一遍,也不会想每次都去翻看医院的历史文化介绍,甚至不想一遍又一遍的享受单一无趣的“挂号”系统,那怎么办呢?

进一步,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专属的私有医院,你需要挂的是专家号,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不同的专家,例如你今天要学习英语,那么你可以只拉一个懂英语和学习交流的AI,忽略掉其他信息是提升效率的关键。

就像 zoom作为会议软件仍然是不错的选择,但是 granola.ai 凭借AI的能力,对于网络会议来说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First of first, 从第一步做起。

例如,你写邮件是否已经用了 AI 能力?